您的位置首页 > 课程中心 > 课程标准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10-06-08 21:43:27  来源:中国教育网  作者: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课程研究方兴未艾。为交流近些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经验,总结首届全国课程学术会议以来的课程研究成果,了解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19991221日至24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承办。来自国内近20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课程理论专家学者、教研部门的课程教材研究与编写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中小学课程实际工作者和新闻界出版界的代表共125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兼专题介绍了200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达详细介绍了课程研究与改革的发展趋势,山西和浙江的代表分别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和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有关经验做了具体介绍。代表们立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热情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计划,通过大会报告、主题发言、学术论坛、小组讨论和书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围绕着“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分别就课程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研究方法的转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条件与策略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改革课程的学术标准及其评价国际国内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倍受人们关注。然而,为什么要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课程改革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课程改革必须要明确并做出具体回答的。与会代表从社会改革发展、教育变革方向以及新课程试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与会代表认为,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在内的广义的知识体系,而且包括知识的生产、积聚、应用,尤其是知识进步及创新的能力。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伴随着不断创新的高科技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主宰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由于社会变革对人的素质要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时代的教育。正是不同时代人的素质要求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形成不同的教育形态。课程建设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为保证新世纪的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与会代表认为,实现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要实现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表现为: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的累积,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内容,应试教育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标准,侧重选取升学需要的知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代表认为,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单纯应试教育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偏重必修课和分科设课,忽视活动类课程,忽视选修课和综合设课,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受旧式单向思维方式的制约,习惯于循序渐进、均衡发展地安排课程,忽视时空变换、环境变迁和学生变化的特殊性,从而导致学生潜能、个性特长发展的低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发展的时代内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从而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近些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尤其是一些地区先后进行了课程结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改革实验。浙江省从1988年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教材改革,已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浙江代表对其课程改革的特点做了介绍,主要是:改革课程设置,减少必修科目和必修课时,设置选修课,增加活动课时和体艺学科教学;开设综合课程,实行合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学生选择留出空间;增强课程的地方性,在内容的取舍和组织形式上注重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他们认为,课程教材的多样化是一种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选择,课程教材改革需要专家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更需法律的保证。1996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山西代表对两省一市两年多来试验的高中新教学计划的特点做了总结。新计划的特点表现为:一是确立两段设计,完成双重任务,即九年义务教育为一段,高中教育为一段,通过有侧重地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二是构建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必修加选修的整体优化课程,在课程类型上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课程范畴上注意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三是设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类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实现课程决策权力与资源的再分配,适应多种模式需要,突出学校特色。北京市的代表介绍了1994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的特点为:扩大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选择权利;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劳动的机会;创造多样的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提倡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存;强化基础学科教学要求,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减轻学业负担等。上海、广东等省区的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验。近些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实验及其所取得的众多经验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趋势
伴随世纪的交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是势所必然。但是,基础教育课程将如何改革,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什么,这也是代表们讨论的焦点问题。
有代表认为,应从七个方面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4)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5)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也有代表指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五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3)加强课程统整;(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5)强化课程研究。
有代表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趋势,即课程目标从单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向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的方向转变;课程体系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方向转变;课程内容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向多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和基本能力的五基转变;课程评价从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事实评估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的绩效评估转变。
有代表提出,课程改革要吸取这些年来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和面向社会;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强调课程教材的特色和个性化,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需求;加强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化。
有代表综合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提出各国课程改革呈现出课程的人性化、课程的生活化、课程的乐趣化、课程的统整化、课程的弹性化和课程的个别化等趋势,这些趋势代表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性,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有代表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需要,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即实现课程设置的现代化,提高课程中的科技分量;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建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重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比率,赋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实现课程的活动化,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有代表还从分析建国以来课程改革的弊端出发,提出课程改革的趋势。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存在着缺乏课程理论指导和前瞻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科门类过多和课时分配不合理、课程结构单一等诸多缺陷,今后的课程改革必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结合、促使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人体化、注重课程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与会者的交流和研讨,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未来课程发展的某种期望,而且反映了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发展的方向,表现出相当的统一性。这对于我们认识课程的未来和改革的方向无疑是一种导引。
支持
返回首页
返回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05 - 2018 Teducn.com
E-mail:gangjian_xn@hotmail.com
phone:18997245213

网站内容版权属于中国藏族教育网所有
信箱:gangjian_xn@hotmail.com
联系电话:18997245213 QQ:8945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