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可持续发展教育 > 社会
和谐家园中的雪域儿女——藏族
发布时间:2010-07-16 00:40:35  来源:《大美青海》  作者:王予波

    在广袤的青海大地,无论在草原之上,还是在雪山脚下,无论在江河湖畔,还是在山间谷地,世世代代都回响着藏家儿女悠扬的牧歌;沉寂的雪域也因为藏家儿女欢快的锅庄、激情的赛马而充满了生机……蓝天白云之下,雄伟庄严的寺庙,随风飘扬的经幡,还有身着赭色袈裟的喇嘛和虔诚拜佛的信众。千百年来都向人们昭示着藏民族虔诚执着的精神品格。

135.jpg

     青海是藏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约有122.38万人,大多数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从事牧业.分布在海东地区各县和西宁市的则以农业生产为主。藏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青海藏族是历史上的吐蕃族与其他民族融合发展而来的。吐蕃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一个民族,起源于西藏雅砻部落,7世纪初,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之后,吐蕃势力扩张至青海,663年击败立国青海350年之久的鲜卑吐谷浑王国,其疆域与唐王朝毗邻,双方时战时和,势均力敌。到了唐安史之乱时,唐军东撤平叛,吐蕃趁势攻取河湟与河西地区,大批汉族成为了吐蕃属民,最终同化于吐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所属区域陷入分裂割据状态,青海地区则是藏族部落各自为政。在11世纪初期.吐蕃王室后裔嘣厮哕建立了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青唐政权,控制着青海东部地区。青唐政权维持了一百多年,至12世纪30年代瓦解。明代中后期,蒙古族迁入青海,分散的藏族各部多为蒙古族所控制。清朝雍正初年平定蒙古罗布藏丹津叛乱后,牧区藏族划归青海办事大臣统辖.东部农业区藏族则属于西宁府管理,并在藏族部落中推行千百户制度。青海藏族部落众多,民国时大体有玉树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环海8族、果洛30族、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广惠寺5族、门源的仙米寺6族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藏族部落制度及千百户制度均被废除。

    青海藏族通用藏语。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卫藏主要指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康主要指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等地区,安多主要指现在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藏族除玉树地区之外,均使用安多方言。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很多藏族都掌握了汉语,藏汉语并用。东部农业区部分藏族则主要或完全使用汉语文。藏族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公元前l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的象雄文。公元7世纪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得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全力支持,向藏族社会推广。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和用来拼写外来语的5个反写字母。藏文字母的拼写以字根为基础,再加上置字、下置字、前置字、后置字和又后置字组成。其中,又后置字还称为“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藏文一般由左向右横写,特殊需要时也可由上至下竖写。字体分为行书、楷书和草书,还有公文专用字体。

    青海藏族传统服装是藏袍。藏袍最明显的特征是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白天为衣,夜晚则为被,非常方便实用。根据质地的不同,藏袍分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三种。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装饰风格。羔皮缝制的藏袍大多用各色布料做面子,用锦缎、花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子,非常华贵。农业区则一般穿布料藏袍。布料藏袍有单、棉两种。天气暖和,或参加劳动时,脱去衣袖,束在腰间,极为方便。夏天,青海藏族喜欢戴礼帽。少女、少妇则喜欢用彩绸花装饰帽沿。冬天一般戴羔皮帽和呈喇叭形圆筒、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的狐皮帽。足蹬藏靴,藏靴多用黑牛皮做靴面,用轨靴或氆氇、石羊皮等做靴腰,毛毡或双层布料做靴里,结实耐用。男性大都在腰间佩带装饰考究的藏刀。无论男女,胸前都喜佩戴精美的银质护身符,内装有经文、佛像等。

    藏族妇女均蓄长发,牧业区的梳成若干小辫,辫梢用辫套套住,垂于背后。辫套上镶有银盾、银碗、琥珀等装饰品。农业区的通常梳成两个辫子。装人辫套。农业区藏族男子不蓄长发.而牧业区的则有蓄发之俗,将梳成独辫的发梢用红或黑色头绳续上穗子,盘在头顶,辫穗垂于右侧。

    湟中、湟源和大通一带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藏族,多穿着当地人所称的“半长”。因该衣服长至臀部,而俗称“半长”。“半长”是农业区藏族为了便于劳作而对冗长、厚重藏袍的“改良”。“半长”在保留了藏族传统藏袍特色的同时,吸收了其他民族,尤其是当地汉族服饰短小轻便、便于劳作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农业区藏族特点的服饰风格,成为多种文化和谐统一的一个缩影。但是。现在的农业区的藏族大多以现代服饰为主。

    青海藏族传统的食物有糌粑、酥油、手抓羊肉等。传统的饮品有酥油茶、奶茶、青稞酒等。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而牛肉以高原牦牛肉为主。牧业区的藏族喜欢吃开锅肉.把带骨大块肉放到锅里,开锅后便捞出食用。风干肉是青海藏族中较为独特的食打酥油品。每年冬季时,将牛、羊肉切成细条,撒上食盐,挂在阴凉处,使其自然风干,待到次年春天直接食用。藏族善于用血、肉、肝脏等做成各种灌肠,如血肠、肉肠、肝肠、面肠等。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属于高脂肪、高热量的奶制品,是高寒地区的珍肴。酥油茶是在熬好的茶水中加入少许酥油和盐后,放进酥油茶桶中打数次,当水油交融后,倒人锅内加热便可饮用。每逢喜庆日时,青稞酒是必备的饮品。 

    现在,无论是城市、农业区还是牧业区的藏族,饮食习惯已是“藏汉交融”了,厨房是藏汉饮食文化交融的一个见证。在藏族家里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灶上一边煮着奶茶,一边煮着茶鸡蛋;案板上放着风干肉、糌粑,也放着粉丝、豆腐和香菜;橱柜里摆放着青白瓷碗碟,灶台上方悬着一顶靠升腾的蒸气而转动的经筒。蔬菜、水果摄取增加了:肉类吃的少了,藏族百姓的饮食结构也更加均衡、科学。       

    藏族禁食马、驴等奇蹄类动物,及狗、兔、獭、鱼等动物。但是,目前有些农业区和城市社区的藏族已基本接受鱼肉。

    青海藏族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居住风格也有别。牧业区的藏族一般都住在用牛毛织成的四方形的黑色帐房内。为了便于游牧搬迁,帐房的结构通常很简单,把牛毛帐篷搭在支好的木架上,用木桩把帐篷四角的牛毛绳钉在地上即可。  

    河湟农业区的藏族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聚居在一起,居室与当地汉族一样为夯土庄廓。惟一的区别是在房顶上、墙头、院内挂有嘛呢经幡和庄廓墙的四角放有白石头,居室风格也与当地汉族的一样。1979年以后,居室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变为现代的砖木结构.庄廓内的两面或三面都盖满了房子,并用玻璃封闭,既保暖,又美观。有些人家还盖起了框架结构的二层小楼,客厅、卧室、储藏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在玉树东南部的一些峡谷地带、风景优美的果洛玛柯河谷等地的小块农业区,还有一种石碉房(或石碉楼)。石碉房建筑历史较为悠远,中古时代已见于历史记载。石碉房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平滩或地势险要的山脚,高低错落,左右参差,远望犹如层层堡垒,颇为壮观。 

支持
返回首页
返回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05 - 2018 Teducn.com
E-mail:gangjian_xn@hotmail.com
phone:18997245213

网站内容版权属于中国藏族教育网所有
信箱:gangjian_xn@hotmail.com
联系电话:18997245213 QQ:8945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