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家庭多数是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子女长到一定年龄,就可以结婚成家,婚后另住帐篷,一般在父母帐篷附近,或单独成家立业。在农区,子女结婚后,一般前几年跟父母一起生活,等兄弟们都成家立业后,依次分出去另过。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但婚嫁一般都要经过媒妁之言。一般都是男家托媒到女家求婚,女家应允后,媒人即回复命;然后是订婚,并当场议定彩礼。过去,送彩礼都以牛羊为主,择吉日,先送一半,临娶时再送一半。女家回送马、氆氇、狐皮帽、牛皮靴、红布腰带、毛巾等礼物;现在大部分都送布料等生活用品和现金。嫁娶仪式,一般都是男家派人备马,带上彩礼前去迎娶新娘。男方女眷在半路上迎候。新娘由娘家陪送女精心梳妆打扮,拜过神明和父母,在天亮之前,上马出门。到男方家后,由僧人或长者主持拜天地,至晚成婚。当日,男家备盛大酒宴,招待送亲者及亲朋邻友。席间,敬酒献歌,跳舞娱乐,十分热闹。

青海农业区藏族的婚礼除保持了一些本民族传统之外,也吸收了汉族习俗,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如青海乐都地区的藏族传统婚礼中,最具特色的是唱婚礼组歌,即哭嫁歌、迎宾歌、乐宾歌和送宾歌。婚礼组歌中还有许多赞词,如赞茶、赞酒、赞碗、赞媒人等。每首歌配合一道仪式,每组歌又包括许多种不同的歌,如扬茶歌、敬茶歌、献衣歌、邀舞歌、祝福歌等等。整个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又在歌声中结束,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青海地区的藏族,基本都有姓氏。取名时往往在名前冠以本家族的名称,家族的名称就是其姓氏。这些家族名称是古老的部落名称,其后裔承袭至今。通常请活佛或高僧给孩子取名字,也有请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或父母取。名字构成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以佛、菩萨、保护神等的名号来命名,有的以佛教术语来命名,有的以佛教法器等来命名,也有的以吉祥语和自然物来命名。
青海藏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有天葬、土葬、塔葬、水葬、火葬。但最普遍的是天葬和土葬。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出殡后都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家人在服丧期间,男人翻戴帽子,女人辫上系白羊毛,在49日内不许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族节日。青海藏族的节日主要分为民间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是藏历年、六月欢乐节、望果节等。宗教节日有娘乃节、东巴节、燃灯节、观经会等。
藏历年。从藏历腊月中旬开始准备过年。腊月十九日为“掸尘日”。藏族群众清扫帐篷或房屋,庭院等。除夕全家团聚吃“年饭”。初一凌晨开始按先近亲、后邻居的次序互相拜年。正月十五日晚,藏族群众聚在一起饮酒歌舞“送年”,以示春节结束。
六月欢乐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群众文艺盛会,安多藏语称为“周格索索”(即六月欢乐节),也称“周格拉泽”(即六月仙乐会)和“周格勒柔”(即六月歌咏会)。
赛马节(会)。马与藏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马也被藏族人民视为有灵性的动物,千古传诵的英雄格萨尔就是通过赛马称王的。因此,藏区各地每年都举行赛马会.成为盛大的文化展示与娱乐庆典。青海地区最著名的赛马会是一年一度的玉树赛马会。赛马活动在玉树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玉树赛马节,于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初在扎西科草原举办。届时,玉树草原上的农牧民身着节日盛装,举家牵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赛马会以燃柏煨桑这一敬神祭祀的古老习俗拉开序幕,之后,便是歌舞表演队、马队、宗教仪仗队的入场仪式。赛马会的主要内容有跑马射箭、乘马射击、跑马拾哈达、跑马倒立、跑马悬体等马术表演。还有远距离跑马赛、走马赛、牦牛赛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歌舞、民族服饰表演和寺院跳神等表演项目。赛马节期间还开展物资交流、商贸洽谈等经贸活动。赛马节上上千顶帐篷组成的五彩缤纷的帐篷城、康巴藏族潇洒漂亮的民族传统服饰和驰名中外的玉树歌舞,构成了玉树赛马会的三大奇观6赛马节是玉树地区民俗文化大汇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驰名国内外。
“望果节”意为“游田地”,其历史相当悠久。一般在农业区流行,其规模和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仅次于藏历年。在每年农历六月前后庄稼成熟之后。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穿上节日的盛装,抬着佛像,背着经卷。打着旌旗绕着田地转游。
娘乃节,“娘乃"系藏语音译,意为“闭斋”。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圆寂,娘乃节正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举行的。东巴节是一种闭斋念佛的节日,讲求心、言、身心清净。为期一天,只吃午餐,食素,默念“六字真言”。“燃灯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晚。将摆设在寺院殿堂、僧舍屋顶墙头等的酥油灯同时点燃,象征佛光普照。其目的一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二是作年终的祈祷。观经会是一种宗教法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日举行。在观经会期间,寺院内僧众们做各种法事,跳各种宗教舞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