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教育新闻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1-04-08 15:28:07  来源:http://www.moa.gov.cn/  作者:

第二节 空间开发布局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以现有城镇为基础,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次中心城市和新兴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园林绿化、公共避险等设施建设,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强化新兴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实现市政设施基本配套,使其成为全省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5%,城乡一体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一、东部城市群

  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强化西宁"核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平安、乐都、民和、互助沿湟""城市化进程,着力提升大通、湟中、湟源等1小时""的城市功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以交通、信息、市政公用设施等为网络,以要素和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纽带,以城镇融合、共兴共赢为目标,多主体互动、多空间扩展,加大区域城乡统筹,加强区域统规共建,促进区域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大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合理分工布局,打造西宁夏都、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海东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大区域品牌,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不断提高民生水平,使其成为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最具特色魅力、适宜人居创业的和谐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平台。到2015年,东部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城市化率达到52%,其中西宁市城市化率达到67%

  二、海西城乡一体化地区

  加快海西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大区域品牌。把格尔木建成我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把德令哈建成新型高原绿洲城市和资源加工基地。构建集群发展、循环开放的城乡产业格局,宜业宜居、和谐共荣的城乡空间格局,协调发展、安全持续的城乡生态格局,内部高效、外部通达的城乡交通体系,健全统一、公平均衡的城乡服务保障体系,因地制宜、集约配置的城乡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钾肥生产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区域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国内重要的镁锂深加工生产基地,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5%

  三、环青海湖地区

  围绕交通干线、旅游干线,分别把西海等20个重点小城镇打造成为旅游商贸型、资源开发服务型、交通物流型和农牧业服务型精品城镇。以构建环青海湖民族文化旅游体育圈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汇集诗歌音乐文化、红色文化、原生态文化、游牧文化等元素,加快形成具有世界品牌和重要影响力的环青海湖大景区、大格局。以海北、海南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提高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延伸产业链,强化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农牧民收入跨越式提高。有序开发水电、矿产、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建设优势工业生产基地。

  四、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草原管护体制,强化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区总体保护、建设重点城镇、两线适度发展、多点特色分工的布局原则,加快结古城市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支撑能力,辐射和带动国道214线、省道101线等沿线乡镇,提升城镇功能,适度聚集人口,实现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手工业,有序开发水电、矿产等优势资源。

  五、玉树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上两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把国家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的政策与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结合起来,与建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建设更加安全的城乡居民住房、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基础设施、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加繁荣的民族文化、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再通过进一步努力,把州府所在地建成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同步推进其它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第三节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支农惠农强农力度,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稳步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以显著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快实施"九到农家"工程:统筹规划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建设及产业布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管理有序的新农村,实现乡村规划到农家;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实现自来水到农家;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实现通路到农家;推进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质能等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无电乡村用电问题,实现送电到农家;实施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加强村级综合信息站建设,实现电话互联网到农家;实施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农牧区电影放映、健身设施建设等文体惠民工程,实现文化体育到农家;实施牧民定居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落实农牧民新建和改建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实现安居到农家;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改变村容村貌,实现优美环境到农家;实施农牧民全员培训工程,提高农牧民种田养畜水平和创业能力,实现科技服务到农家,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第四节 县域经济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把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大扶持力度,以西宁三县、海东六县及州府所在县工业集中区为抓手,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支持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五节 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以基本消除农村牧区绝对贫困现象、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发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搞好东部干旱山区、青南高寒牧区两大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户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东部浅脑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加大社会帮扶和对口帮扶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力攻坚扶贫开发机制。"十二五"期间,脱贫90万人。

第七章 资源环境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勘探,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查

  加快矿产资源勘查步伐,以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矿区带为主战场,大力度投入、大兵团作战,加快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能源、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钾盐等紧缺优势矿种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勘查,查清基本家底,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安排使用好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资金、中央地勘基金,积极引进省外地勘力量,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地质勘查,形成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和盐层气勘查力度,建设国家级冻土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基地,探索建立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强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数据生产,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测绘服务水平。

第二节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一、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化资源节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引导支持矿山企业引进、推广先进的选矿技术和开采技术及综合回收工艺,重点加强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物排放,安全、环保、可持续地发展矿业经济。推广煤矸石发电和建筑垃圾利用的技术和工艺,拓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加强水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强力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认真做好城镇节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好热电联产、省柴节煤灶、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强能源制度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强制性标准,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到2015年,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低能耗产业形成规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循环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

  二、土地节约

  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征用补偿机制,严格实行先补后占,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增加土地整治投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成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启动湟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4万公顷。

第三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物保护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从单一手段向综合措施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为2020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场400万公顷,人工造林37万公顷,封山育林75万公顷。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转移就业的能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的路子。设立中国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争取发行公益彩票。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保护好林草植被,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采取退牧还草、划区轮牧、舍饲圈养、加快出栏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开展人工增雨,加强青海湖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在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牧业灌溉用水,维护青海湖生态平衡。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黑河源头生态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疏勒河、石羊河等水源地林草植被,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强化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西宁南北两山、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工程和河湟沿岸绿化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水土流失,逐步形成以祁连山东段和拉脊山为生态屏障,以河湟沿岸绿色走廊为骨架的生态网络。

  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依法建立一批封禁保护区,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湿地保护;实施沙漠化防治工程,以防风固沙工程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分配、高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下降,构建以绿洲防护林、天然林和草原、湖泊、湿地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

  二、环境污染防治

  继续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推进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和河湟沿岸城镇环境空气、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以及重点小城镇、主要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扩大环保专用清洁车生产规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处置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发展清洁生产,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农村清洁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推进矿山环境保护。到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黄河干流水质达到类以上,湟水流域好于类以上水体达到6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三、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支持
返回首页
返回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05 - 2018 Teducn.com
E-mail:gangjian_xn@hotmail.com
phone:18997245213

网站内容版权属于中国藏族教育网所有
信箱:gangjian_xn@hotmail.com
联系电话:18997245213 QQ:8945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