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尔巴(མར་པ་,1012—1097年),藏传佛教噶举派达波噶举支派始祖。
宋大中祥符五年(藏历“火空海”纪元387年,公元1012年),玛尔巴出生在山南洛扎地区的普曲地方。本名却吉罗追,意译“法慧”,其父名玛尔巴·旺秋洛色,母名杰莫俄色。
他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富裕的自耕农家庭,他排行第二,自幼聪颖,由于家庭的影响,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只是性格倔强好胜,经常与师长和兄弟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拳脚相加,其父意识到如让他走上仕途,日后定然暴戾凶顽,有玷家门。观其学习态度及善辩之才,若使其皈依佛门,勤学三藏,或可成为法门栋梁,光宗耀祖。于是,15岁的玛尔巴,便被送往萨迦派的卓弥释迦益西译师处学习声明及梵文。卓弥译师尊重教法,非供多金,否则不传密法,玛尔巴向他供奉不少黄金,不出3年即学得梵文,但随后发生一件事,使玛尔巴产生了新的想法。一次,已初步掌握了梵文的玛尔巴向卓弥译师借阅《空行母金刚帐本续》,遭到拒绝。羞惭之余他考虑到,那些深奥的密法都是自天竺而来,自己应该认真学好声明,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后,亲自到天竺学习。经过一番刻苦的学习,玛尔巴成绩优异,随即卖掉了家中他所属份额,筹集黄金15两,和一个朋友踏上去天竺的道路。
玛尔巴一行路经尼婆罗时,遇到了著名佛学大师那若巴的弟子,他不俗的谈吐和丰富的知识,给玛尔巴和他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那若巴也产生了敬慕之情,决定前往拜师。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玛尔巴等人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那若巴。那若巴遂收他为心传弟子,开始向他传授教义。玛尔巴感其真挚热情,诲人不倦的精神,将变卖家产所得黄金全部奉献。在随那若巴大师学习期间,他掌握了欢喜金刚等法及一切圆满次第之教授。尔后,他又随西印度的智藏和南印度的古古日巴大师学习其它的教义,诸如所闻集密等。以后,弥勒巴(མི་ཏྲིཔ་)又向他传授了全部的大金刚乘密法。另外还广学大幻法之灌顶、加持、教授。12年后,他才返回吐蕃,随即用几年的时间翻译了从天竺带回的梵文密宗教义的文稿。并在洛扎修了一座庄园和寺庙。最初,他仅仅是在小范围内传授一些他领会了的教法精髓,知道他的人也不多,由于他辛勤地翻译工作,才渐渐地以一名译师而为人所知。
为了把更多的教义带到吐蕃,11世纪中叶,玛尔巴再次赴天竺学习6年。从天竺返藏后,玛尔巴马上吸收米拉日巴作弟子。为了判明他是否有缘之人,以确定是否传其密宗教法,玛尔巴让米拉日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和考验。学习期间,米拉日巴曾就有关最密秘的“拙火定”教法请教师长。玛尔巴寻遍书稿,均未发现关于此种修法的解释,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他决定第三次到印度,找到这些教法。他的家人及徒众劝阻再三,甚至把他准备去印度供奉大师的黄金和途中用品等收藏起来。但他仍深夜只身出走,家人追及,他以歌作答,表示纵然丧命也要去印度。就这样,他不顾年事已高,路途艰难,长途跋涉到印度。在此,他遇到了正准备入藏的阿底峡大师。从大师处,他得悉那若巴身染绝症,仍不气馁,遍访东南印度名山大川,并勤拜各地学者大师,接受教诫,终于得见那若巴,学到“拙火定”等教法,求学印度凡3年。
玛尔巴家里很富有,有耕地,还有牧场。他本人除修习佛法外,便是经商,同时也经营农牧业生产。外出求学期间,他还卖过黄金和其它土特产品。作为一个宗教职业者,他是很出色的,创立了藏传佛教噶举派,还翻译了不少佛教经典,如《无二尊胜大续》等,是当时著名的译师。他常利用梦境和预兆去理解认识命运的发展。在他的一生中曾4次至尼泊尔,3次赴印度,身背行李,穿过蛇林沙漠、毒水河,13次险些丧命,但他仍不悔不怯,百折不挠,求得佛法,带回许多密宗经籍。他是一个严厉的师长,暴戾的脾气,常令人生畏,但有时又表现得宽宏大量,颇具幽默感。因此,随他学习噶举派密法者很多。实际上玛尔巴一生并未出家,但弟子却很多,尤以米拉日巴、却吉多吉、粗敦旺格多吉、梅敦村波、索朗坚赞等4人最为著名。
宋绍圣四年(藏历第二饶迥阴火牛年,公元1097年),玛尔巴在洛扎卓窝垅的家中逝世,终年86岁。 |